【活动预告】第六届全国音乐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音乐口述史学会年会2号通知

专家简介

左玉河,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专著《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中国近代文明通论》《张东荪传》等20余部;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中国近代学术体制之创建》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科研成果一等奖(2014年)、《民国社会生活史》荣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2023年)。主持并参与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
.jpg)
杨祥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口述史与中国近代医疗史研究,著有《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与《殖民权力与医疗空间:香港东华三院中西医服务变迁(1894~1941年)》等专著;主编有《多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与《口述史研究》(共4辑)等;并在《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另外,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与横向科研课题等30余项;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jpg)
谢嘉幸,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导、音乐研究所原所长,北京人文社科重点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原首席专家。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音乐口述史学会会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荣誉会员评审执行委员会联席主席;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APSMER)理事;教育部专家讲学团成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美育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传播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舞蹈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教育》编委;剑桥大学British Journal Music Education等刊物国际编委。主编《中国音乐学科发展史》(18卷)(与赵仲明教授共同主编 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发现传统--北京传统音乐节系列》(6集)(与赵塔里木共同主编2015),《国乐传承与创新丛书•人物》(5部)(与赵塔里木共同主编 刘红庆撰稿 2011)及其他专辑多部,专著《AI时代的新音乐教育哲学》(与David G.Hebert合著 劳德里奇出版社出版,即将出版)等8部以及发表论文“‘史实’与‘故事’”的再辨析”、“中国乐派口述史研究的话语分析与访谈策略”等学术期刊论文百余篇。
.jpg)
梁宝华,博士,香港教育大学教授、博导。亚太音乐教育研究论坛主席、《国际音乐教育杂志》《亚太艺术教育杂志》主编,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原主席、世界艺术教育联盟原理事,香港教育大学戏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执行总监、文化与创意学系原系主任、博文与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2025年斯坦福大学发布排名,梁教授被评为全球前1%的顶尖科学家之一(音乐)。2022年他的团队开发了《粤曲拍和》iPad应用程式,获得香港知识产权署颁发的专利。2011年,因“中国戏曲-中小学粤剧教学计划”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创办的国际音乐议会颁发的《音乐权益奖》。发表和出版了论著《学校音乐创作》《音乐创作教学:理念、原则和教学》《音乐创作教学:新世界新趋势》等100多篇(部)。
.jpg)
David G. Hebert,博士,是挪威西部应用科学大学(卑尔根)音乐教育学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荣誉教授,并兼任法罗群岛大学及乌干达凯扬博戈大学客座教授。近年来,在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开设艺术政策课程。担任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执行委员会与理事会成员、美国民族音乐学学会历史民族音乐学分会候任主席,并在乌干达、中国及萨米地区主持多项科研项目。
现任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劳特利奇出版社合作图书系列主编,并担任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深度聆听:历史民族音乐学批评研究》丛书联合主编,已出版或主编著作12部,2025—2026年间,他领导的挪威音乐研究团队拥有6名博士生和4名博士后研究员,其研究重点聚焦于音乐与人工智能、国际比较教育与高等教育研究、民族音乐学与音乐社会学、文化外交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主要著作:《AI时代的新音乐教育哲学》(与谢嘉幸合著 劳德里奇出版社出版,即将出版)《音乐、教育与多样性视角》《共享聆听:跨文化音乐性与研究方法》等。
.jpg)
臧艺兵,广州南方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全国音乐口述史学会副会长音乐口述历史学会副主席。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厦门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著有《中国音乐史》《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作为文化的音乐》《民间音乐与文化创意产业》等。近年发表论文《试论音乐学知识体系重构》《被遗忘的天使歌声:对童谣的人类学研究》《我们也活过:口述史在音乐学领域的运用》《论音乐法则与人类社会秩序》等。
.jpg)
申波,云南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全国音乐口述史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国家图书馆、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共计八项。出版专著七部,教材两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云南省政协文史委特聘专家,云南省社科联《云岭大讲坛》特邀授课专家。被授予“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学术带头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优秀教育科学研究专家”等称号。受聘担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浙江音乐学院《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二十余所省内外、国外高校客座教授。
.jpg)
赵仲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博士、音乐史学者,云南艺术学院柔性引进专家及多所音乐院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文旅部、教育部及国家新闻出版署项目评审专家。出版《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浪漫、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十八世纪键盘音乐》《舒伯特中国接受史》等中英文专著、译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编、参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音乐类理论图书多部。
.jpg)
王少明,男,湖北孝感市人。现系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生导师,原“赵宋光学术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口述史学会理事、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专家。曾多次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优秀音乐家(理论)”、全国“十大好人志愿者”、全国“研究生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奖” 等荣誉称号。先后出版过近十部哲学、伦理学、诗学、音乐学、专著、译著和统编教材。其中音乐类有《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译著)《神唇之笛》《岭南乐空中的缪斯》《老年精神音乐》(合著)《一代匠哲》等。发表学术论文、艺术和音乐评论300多篇。发表过若干首诗歌,出版诗集《南方的歌——张三的诗》。论文《音乐美的寻觅》获2011年中国音乐金钟奖第一届理论评论优秀奖。
.jpg)
赵书峰,博士后,二级教授,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与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音乐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兼任《艺术探索》《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音乐与舞蹈学栏目主持人。曾获第十二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评委会特别提名奖,2020-2021年度湖南师范大学科研标兵,2022年湖南师范大学“我的宝藏老师”称号。
截至目前,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研究》等学术刊物发文150多篇,获多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出版著述9部,主持多项国家与省社科基金项目。
.jpg)
丁旭东,教授,知名音乐文化学者与音乐口述史研究专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后(首届),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学术带头人、艺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人文社科)省部级领军人才(人社厅认证),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高级研究学者(政府公派)、中国大众音乐学会交响乐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口述历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美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十余项,其中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3VSZ020)、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5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19YJA76001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其中包括《音乐口述史语料库分析方法的理论原理与操作步骤》(《中国音乐》,2020)、《口述音乐史”学术实践的六个操作关键》(《中国音乐》,2018)等C刊论文16篇;撰编《中国现当代音乐口述史》(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上下卷)、百道好书榜图书《音乐美学十讲》等多部。创作大型人文交响组曲(文学策划与编剧)、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音乐短剧《追梦》(编剧》、大型儿童国学乐教剧《森林的故事》《白兔历险记》以及大型口述历史纪录片《百年音乐人物李凌》(总导演/编剧)等文艺作品多部。
.jpg)
滕腾,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市级高层次人才;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考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厦门市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九届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厦门市“鹭江讲坛”报告人等。曾先后主持文化和旅游部艺术文化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与面上资助项目、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与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省市级项目3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组织筹办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5场,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70余场。
.jpg)
杨琛,汉族,河南新乡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声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乐器学出站博士后。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近年来田野总里程达100000公里以上,拜访民间艺人350余人,收集各类濒危乐器460余件,主持创建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南亚东南亚国家非遗音乐舞蹈教育资源数字化陈列馆”,馆藏乐器110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技艺数字化传承研究》、以及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中国博士后项目、云南省哲社项目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3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西南地区各民族濒危乐器抢救性发掘与数字化保护研究》。
八桂歌飘山水间——广西民歌讲唱会
八桂于五岭之南,襟两江而通海,自西瓯骆越以来,越汉杂居,广西十二世居民族共衍共生,遂成歌海。千百年来,聚耕聚歌:壮族“歌圩”、瑶族“歌堂”、苗族“歌会”、京族“哈节”、侗族“赶歌场”、仫佬族“歌坡”等,皆以即兴成词、随口应答为体,白话、桂柳、客、平四系方言与壮、侗、苗、瑶等母语交相互文,将天上地下、自生至死之民生万象,汇集为口传史诗。其音有山野之气与清丽大雅并存;其词有族群记忆与当下情感共生。广西民歌做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最璀璨的一部分,亦为多民族交融提供鲜活声像文本。
“广西民歌讲唱会”首登国家大剧院即获学界与观众双重赞誉,今逢广西艺术学院学术举办全国音乐口述史会议期间回归本土将于11月14日20:00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展演,具三重学术愿景:一、让活态传统回归原生语境,生动展示“口头传统—当下转化”。二、以表演民族志方式,为师生提供多维审美与研究样本。三、以歌会友,汇聚八方学者师友,共促音乐学科多元发展。
讲唱会主讲人张天彤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二十载深耕中国民歌,以“歌—人—地”整体观,现场解析广西民歌音乐文化;助讲嘉宾郑天雄会长(广西山歌学会)以剧作家视角,探讨广西民歌;陆晓芹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携十年壮族“吟诗”与“暖”田野影像,呈现广西民歌习俗;张小梅副教授(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习广西民歌音乐特征(京族)及其进课堂之美育。
演唱阵容汇集黄春艳(“壮乡歌后”那坡壮族民歌自治区级传承人)、苏海珍(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谢庆良(“广西歌王”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传承人)等资深歌师,以及梢丽组合、大化宫氼瑶喊歌队等新生代歌者,声部跨越单声、多声、弹唱与器乐,体裁涵盖古歌、山歌、小调、叙事歌,立体呈现“和而不同”的广西歌境。
主讲人:张天彤教授
.png)
助讲嘉宾:郑天雄会长
.png)
助讲嘉宾:陆晓芹
.png)
助讲嘉宾:张小梅
.png)
备注:为了进一步推动音乐口述史发展,同时便于专家、学者交流研讨。本次会议在举行期间(11月14日—16日)设“音乐口述史研究成果展”,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携带与其相关的专著、论文、高级别项目简介等。
编辑:岑婧怡
一审一校:赵海生
二审二校:邱晨
三审三校:冯子勤
